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潮流势不可挡,从2000多年的文化古城,到5平方公里江淮小邑,从“十一五”期间7000多平方公里到最新区划调整后11433平方公里,蓦然回首,今日合肥已非往昔:经过5年多“大建设”,“大合肥”概念正深入人心,但如何做一个“大合肥人”这样的问题常常萦绕在关心合肥、投身大合肥建设的热心市民心中。
本月13日,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招标公告刊登在当日的合肥晚报头版下方,却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这则由合肥招标投标中心采购部(合肥市政府采购中心)受合肥市规划局委托,对“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进行的国际招标,甫一刊出,无数关注的眼光再一次聚焦在新的“大合肥”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宏观战略上。
规划方案全球招标
翻看当日本报,此则公告如此描述项目内容: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市域范围总面积现为11433平方公里。为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新兴中心城市,进而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合理确定未来城市发展基本边界与城市空间框架体系,构建适应区域特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凸显巢湖特色,塑造依山傍水的城市新形象,现对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国际招标。
此招标公告一出,立刻引起关注无数。人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合肥未来的发展战略上,尽管这个话题听上去似乎大得无边,跟个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事实上这又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采访中,包括合肥工业大学、省社科院在内的众多省经济和社会学者表示,这份公告的内容告诉我们,城市交通、生态保护、城市文化、巢湖特色这些跟当今的每个合肥人密切相关,也恰恰正是即将问世的新的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提到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很多人知道“141”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这是在“十一五”之初,合肥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思路,即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构建一个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总体空间框架。一个主城是指在合肥二环路以内、312国道以北的城市空间,主要负担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四个外围组团分别是东部组团(包括店埠、撮镇);北部组团(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双墩);西部组团(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西南部组团(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镇)。一个滨湖新区指在巢湖东北岸地势较高地段建设滨湖新区(包括包河工业园区)。
新规划必须适时而生
“十一五”以来,合肥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就是根据“141”战略的指导来进行,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何现在要做新的战略规划?
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区划调整。今年8月22日,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消息,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与合肥市密切相关的是: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同时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由此合肥市在人口和区域面积上都发生了变化,市域范围总面积达到了11433平方公里,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仅低于长沙市,位居第二,超过了武汉市;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也超过了南京市和西安市,大合肥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
此次区划调整对合肥来说,还带来了另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巢湖成了合肥市的内湖,合肥也因此成了唯一拥有内湖的省会城市。合肥将巢湖完全拥入怀中,真正成为了依山傍水的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众多方面都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区域面积扩大了,人口增加了,发展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副院长范和生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要求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
而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该规划是国内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而合肥在这个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芜湖一起成为示范区的双核,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合肥要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提升发展素质,也需要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先存指出,这样的调整既呼应了加快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将合肥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
战略规划要打好巢湖牌
此次合肥将整个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进行全球招标,这在城市发展中还是不多见的。此前省内的蚌埠市曾对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进行过类似的招标;省外则有“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太原市汾河景区设计方案等进行全球招标。不过从总体上来看,作为省会城市,对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方案进行全球招标的还并不多。
范和生认为,城市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有计划的、科学的、严谨的,此次针对规划方案面向全球进行招标很有必要。尤其是今后合肥将努力成为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更应该科学谨慎地做好战略规划,因为一个特大城市一旦成形,再想进行变动,难度就会非常大,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高。对此丁先存表示赞同,现在政府注重借助民间智慧以及世界各国的智慧来为城市发展把脉,这有助于最终决策的科学性。
对于大合肥未来的发展规划,丁先存认为,这个规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做出的规划力争在二十年后看起来都不落伍;同时要找准定位,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城市战略规划,相关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就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预测性安排。
对于整体规划,范和生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觉得“多中心的发展布局”应该坚持。141战略其实也是一个多中心的发展规划,对此范和生认为应该坚持下去,这样既能减轻一个中心所面临的压力,同时又能实现多点开花,共同发展。在不同的中心之间,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高速通道进行连接。在这些连接链条上,要注意做好绿化和美化,将整个城市变成花园城,而不是仅仅只有高楼大厦。
对一个城市来说,良好的环境可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巢湖成了合肥的内湖,范和生认为,这给合肥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要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两篇文章,在战略规划上,应该将巢湖重点凸显出来。现在对巢湖的治理与保护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巢湖主要流域都集中于合肥市,还设立了专门的巢湖管理机构,这就可以实现对巢湖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将有力促进巢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系管理。而在巢湖的开发利用上,范和生建议,要做好滨湖产业的规划设计,比如可以发展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刚刚结束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选在巢湖岸边颁奖,看中的就是这里的水环境。
范和生认为,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产业布局,尤其是当巢湖市和庐江县划入合肥市后,发展空间变大了,这是极好的机遇,但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到科学合理的布局至关重要。
部分省会城市市域范围
省份 省会 市域面积 湖南 长沙 11818平方公里 安徽 合肥 11433平方公里 陕西 西安 10108平方公里 湖北 武汉 8494平方公里 山东 济南 8177平方公里 河南 郑州 7446平方公里 广东 广州 7434平方公里 江西 南昌 7402平方公里 山西 太原 6988平方公里 江苏 南京 6587平方公里
■延伸阅读
尽管现在我们还不可能知道,未来合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但从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不同区域的定位,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滨湖新区要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
巢湖市是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等高对接,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县要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的标准,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带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